上班 辭職 還是撐下去

上班 辭職 還是撐下去.JPG

作者:劉揚銘

 

蓋上書本讓我最深刻的一件事情或是一句話:


如果我們遵循任何成功的格言都不保證成功,那麼學習面對失敗、找出新方向反而更重要。

 

大綱:

 

1.過去,學校是唯一學得到知識的地方,但是現在只要上網就可以學到之事,你能用自己知道的東西去做點什麼,遠比你知道什麼更重要

在google一下就能找到資訊的年代,如果你真的想找資料,資訊不是沒有,而是爆量到你一時間不知道怎麼下手。如果你真的有想完成的事情,像是認識咖啡豆種類、了解其他相關科系的資訊、影片特效

,如果你想學,不管你來自何方

 

2.40多年來,我們對於就業的想像圖沒有變過:

每個月固定領一筆薪水、有老闆管你、需要知識、持續作一段時間,等它結束會有一筆退休金,讓你永遠不在工作。

 

用這樣的模式工作,想想或許有人覺得不賴。

它可以讓人們生活比較穩定,然後規律地生活,

有點像是工作是工作,生活是生活,

像是學生時期,就算我多討厭上課無聊。

但是我知道我理論上5點下課,然後週而復始,等待畢業。
 

3.我們的職涯絕對很長,所以曲折一點也很正常,熱情的事不容易找到,但多嘗試也無妨。

 

這可能對已經在職涯許久的老手會感覺不出來,對剛初社會但也很順利的新手感覺也不深,對工作持續了一段時間,像是5.6年後

但是感覺還是有點浮浮沉沉,那種高不成低不就的人…,可能有點感觸。

 

不過我個人而言,我的確也有過疑問,本身是學通訊相關,不過再找第一份工作時,也冒出疑問,我到底要找什麼工作阿?或是說能找到什麼類型的工作。

對於一份工作可以做可能長達20年時間,除了感到佩服,也會想問你真的對你一開始那份工作,就找到熱情嗎?

 

4.我們喜歡用「工作就只是工作」、「不符合興趣也沒關係」、「反正不可能找到完美的職務」來說服自己,人資專家常常給年輕人建議,部要太理想化、不要堅持太多原則、甚至不用管是否能學以致用,先求有再求好,重點在於你要勤勞誠懇、老實安分地努力、就可以慢慢把工作變好。

其實我很可以接受工作總會有你不喜歡的部分,但是我個人也很重視工作本身需要讓你有喜歡的地方。如果今天只是「薪資」本身,這樣你看待工作就可能會用常負面來看,或許第一份工作真的不如意,你需要暫時為了薪資忍讓,我覺得這是暫時的,所以你可以再一段時間後,找一份比較符合期待你需求,然後瀟灑離開第一份工作,如果第二次也無法一次到位,就慢慢接近符合你期待的。

 

5.又不讓你找尋熱情,又要你展現熱情

我想我可能是因為對這句話很有共鳴,所以才紀錄下來。

可能曾經聽過「你知道我們以前怎樣怎樣....的這種話」、「以前我都如何地展現熱情」、「以前我都把多少時間花在工作,然後現在比較不玩這個了」。

 

有時候會覺得在工作上要展現熱情,是一種話術,

就是要你多加班,不計較酬勞來付出時間給公司,

跟朋友聊天,最常聽到的方式就是cost down。

我是說,這是思維上的不認同。

 

6.但如果真的去翻閱成功者的傳記、常常會發現他們年輕時也換過好多工作,沒定性、才終於找到現在這份事業,這些過往歲月都變成「最好不要參考」的部分,你「該學習」的是他們找到熱情之後的哪些。

 

我個人也對成功者的謬思,應該說會有過多美好的想像。

有點像是你在解一題數學、寫一個程式碼,你設定一個目標後,著手在處理的過程中,你可能會遇到許多不適合的方式,然後一旦你找到某種正確的解法時,你的過程就被當成典範。然後跟別人說說我當初怎麼會想到這些正確方式,為什麼知道是最後那個正確方式,而非一開始也是錯誤百出,然後最後才想到是最後那種方式。

 

 

7.如果你的熱情就是賺錢,沒什麼現在與夢想的衝突困擾,那應該擺兩桌恭喜你。

其實你熱情是賺錢,我覺得這沒什麼不對。

至少你是知道這件事情存在的。

如果你是想要在人人稱羨的大企業上班且薪水也不錯,但是薪水卻好像不如朋友高,那我會懷疑,你真的知道你自己要什麼嗎?

可能你是更想要活在人人稱羨的眼光更為重要。

 

8. 「如果你有夢想,為什麼不現在就去做,而是要等到有錢之後?

」大部分人覺得自己錢不夠,但卻很少人想過錢要多少才夠。

我想這問題的答案是因為-需要冒險,

應該說我們想做的事情常常配隨著無法支撐想要的收入,所以單純玩票性質。而比較不喜歡的工作才能讓我有較理想收入,這樣一來生活會比較有保障,即是「生活的保障」優先順序在「夢想」前面。

 

如果你夢想是不用工作就有一筆錢能生活下去,那也要想過你不用工作下是過什麼樣的生活品質。有時候他不是很難,只是你真的做了,身邊親朋好友可能對決的你怪怪的。

 

9.工作,就是我們為了活下去,每天在做的事情,所以把健康顧好、陪父母出遊、自我進修、完成夢想都是一種工作。

這一段我是認同多於感想,我常常將能賺入收入的工作當工作,把其他沒有賺錢的工作常常視為比較沒那麼重要,但是我們做的許多事情,都是讓我們能生存,所以沒有不重要的

 

10.事情做不完、客戶要求無止盡、讓我們很憂鬱,但我們卻還是很習慣要求自己做更多,才能更有競爭力。如果今天有人說,他想找個「錢少、很閒」的工作就夠,大家八成會覺得他怎麼可以這麼不長進。工作憂鬱有一部分原因,得怪我們自己喜歡跟人家比,羨幕別人贏、怕自己輸,導致工作越作越多,責任越扛越大。

我們在學校教育中是藉由競爭中獲得名次上的認同,所以

進入職場後,容易用此模式去來得到以往獲得成績的方式。

然後我們想獲得更好的糖果,就要付出更多的勞力的模式。

 

11.

雖然覺得現在的工作不好,但也不知道自己想幹嘛,連換工作都不知道從何換起!這麼想一想,感覺問題出在自己身上,努力接受「人都是做一行怨一行,沒有工作會讓你滿意的」說法,繼續撐下去,不知不覺就變成每天都想換工作,最後還是沒換

我覺得這整段話,很符合許多人想法。也會這樣說服別人,然後我們過程中被說服或是有現實考量。

 

「你如果不做這個,那你知道你想做什麼嗎? 」

這件事情本事是疑問句還是一種話術?

就是說我們真的能知道自己想幹麻在我們沒有去做之前,

在許多時候,沒做過的工作我們只能靠自己想像去理解那些未做過的工作。

 

12.

勇敢嘗試錯誤,會比努力效法成功故事、學習成功法則更有力量。

認同這看法,也對於嘗試這件事情,覺得可貴

或許某種方式會成功,有其時空背景,放諸四海並不一定能適用。

 

13.在中國複製台灣模式,叫做逃回舒適圈

當台灣勞力成本上升,到中國用相同模式

這給我一個畫面,如果我們今天到國外唸大學,但是堅持在自己國家圈子,不打算接觸其他國家,融入當地文化,那我們就只是換地點唸大學,而不是唸國外的大學
 

14..

我們不會在飛彈時代要求士兵一定要刺刀衝鋒,也不會用達文西的古典標準來評斷後現代藝術,但還在用加工出口時代來衡量創意人才,用舊觀念評斷新社會,是一種落伍。

同意。

 

15.在台灣,大部分人鼓吹的不是真正的國際觀,而是散發功利色彩的、被扭曲的國際觀,在那視角之下,讓人看不起本土,看不起後進國家,這種被扭曲的國際觀帶來哪些問題

或許我們會從其他國家請一些勞工,來解決我們國內勞工不足的事情,但是不表示我們應該就用一種上對下的方式來看待其他國家。
 

16.

當「錢滾錢」賺得比「勞動」更快更多,只會讓社會變得貧富不均、階級流動消失。我嘴巴上說的資本主義的邪惡,罵財團富二代靠爸族,心理卻很成十準備「跟一波炒房撈一票」,其實不過是促進貧富不均的推手之一。

我們有時候也是蠻有趣的,我真看不習慣那些有錢人在揮霍,或是怎樣

但是如果我今天有一樣的錢,不表示我們不會做相同的事情,只是我們沒有相同的客觀環境。

 

 

*粗體字體主要擷取書中文字

 


 

 

心得:

 

 

 

我想想該怎麼形容這本書,我想它出現時機很棒。

它是在我工作轉換跑道時出現,有點像是在職場有遇過一些類似的情境,然後作者提供了他的經驗與看法。

這本書更像是一問一答集大成,藉由對一些問題的看法,來與讀者對話。如果你也曾經想過類似的問題,在看到某些問題就會非常有共鳴,如果沒有想過的話,也能知道這些問題是否存在與重要。

它的作用有點像是運動飲料,在你剛運動完身體很疲累,也很缺乏水分與運動消耗的分解質時,你可能會覺得蠻需要的,但如果你覺得職場上是非常順利的,可能你連標題看一眼的興趣都沒有。

 

 

 

推薦指數:★★★★★(滿分五顆星)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ust share it 的頭像
    just share it

    一種分享的概念,以書會友的感覺。

    just share i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